集成电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关键领域中起着关键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战略重要部署,服务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大局,创新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集成电路产业提供大批优秀的后备人才,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特举办“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
“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以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将行业发展需求融入教学过程,提升在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工程素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助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汇聚全国高校,吸引优秀人才
产学协同创新,服务产业发展
以竞赛促学习,以培训促提升
积聚创新项目,引导创业实践
指导单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同济大学
主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
承办单位:上海临港新工科产教融合研究院
杯赛单位: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北京华大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竞业达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七星华创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算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信诺达泰思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奕斯伟计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曾益慧创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海云捷迅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奥施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杭州法动科技有限公司、IEEE中国代表处、加特兰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叩持(西安)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若贝电子有限公司、上海雨骤科技(恩捷伦®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市紫光同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芯海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紫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中科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中科亿海微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海洋大学、IEEE中国代表处、北京电子学会
技术支持单位:冉谱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赛氪、北京橙色云科技有限公司
运营单位:北京智芯国信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大赛组织工作。
大赛设立专家委员会,由大赛主办方统一聘请。首席科学家由中国工程院邓中翰院士担任,大赛专家委员会顾问由浙江大学严晓浪教授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由北京大学张兴教授担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由东南大学孙伟锋教授担任。专家委员会名单在大赛官网展示。
大赛专家委员会负责把握赛题方向、大赛章程、验收评审等工作。
大赛设立技术导师委员会,由大赛主办方统一聘请。大赛技术导师委员会由行业技术专家、院校老师、行业投资人等组成。大赛技术导师委员会主任由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余志平教授担任,副主任由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系学院张鸿教授、中国电科集团首席科学家于宗光、武汉理工大学徐宁教授担任。技术委员会名单在大赛官网展示。
技术导师委员会协助大赛组委会开展产学人才培养工作,为参赛团队提供技术及职业发展指导,为参加赛事的院校和行业企业提供产学合作咨询等。
大赛组委会下设秘书处,由主办方、院校代表、企业代表共同组成,负责大赛的具体组织工作。
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专业(电子、信息、计算机、自动化等)的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硕士/博士)。
本届大赛采用初赛+分赛区决赛+全国总决赛赛制。全国划分为若干赛区,学生根据学校所在省份参加分赛区决赛,优胜者进入全国总决赛。
建议参赛院校/研究所指定1—2名赛事负责人负责本单位参赛联络组织工作。
本届大赛采取注册参赛的形式,报名要求如下:
大赛微信公众号: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
本届大赛每队报名阶段须交300元押金,押金的目的是希望参赛队遵守大赛章程,避免浪费赛事资源。如果参赛团队按照大赛章程要求参赛未晋级分赛区决赛,报名押金将于初赛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退回。
晋级分赛区决赛的每个队伍须交300元参赛费(押金转为参赛费),大赛组委会授权大赛运营方北京智芯国信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赛事报名平台“赛氪”统一收取参赛费。大赛运营方开具电子发票,发票项目为“赛事服务费”,发票备注“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参赛费”。
选手及指导老师在校赛、分赛区决赛和全国总决赛等赛事活动期间产生的交通、住宿、用餐等费用自理。
大赛一般设置初赛、分赛区决赛、全国总决赛三个赛程,如杯赛有特殊要求,以杯赛要求为准。本届大赛特设置校内选拔赛环节,校内选拔赛无统一要求,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申报。
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组织校内选拔赛。一般情况下,参赛队伍数超过20支的院校可向大赛组委会申请举办校内选拔赛;举办校内选拔赛申请通过后,则所在学校的参赛队伍必须参加校内选拔赛。组委会根据学校提交的校内选拔赛结果,确定进入初赛环节名单。校内选拔赛的具体形式由学校组织方决定,校内选拔赛的成绩不计入后续比赛结果。
初赛阶段由杯赛企业技术专家开展评审工作。企业专家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线上技术评分。组委会根据企业技术评分,确定入围分赛区决赛名单,并公布于大赛官网和公众号。
分赛区决赛由分赛区承办方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组委会根据参赛团队的评审得分和初赛技术评分,得出分赛区成绩,并确定和公布全国总决赛入围名单。
仅面向A组或B组的企业杯赛,按照分赛区成绩排名;面向A、B组的企业杯赛,一等奖按照分赛区成绩产生,二等奖和三等奖按照合理比例为A组团队预留一定的获奖名额。
1)参赛团队奖
分赛区设置分赛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颁发电子版获奖证书。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获奖比例约为参加分赛决赛队伍数量的20%,30%,40%和10%。
原则上分赛区每个杯赛排名前15%—40%的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和奖项无关联。
分赛区获奖团队无奖金或奖品奖励,各分赛区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置一定的奖励,原则上奖品或奖金不超过1000元/队(税前)。
获得一、二、三等奖团队的指导教师,可获得大赛组委会颁发的“分赛区优秀指导教师”电子版证书。
上述获奖比例组委会有权根据各杯赛和各赛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分赛区优秀组织奖
根据各学校晋级分赛区的队伍数量排序,排名前30%—50%的高校获得“分赛区优秀组织奖”,每个赛区获奖学校总数不超过20所。
获得“分赛区优秀组织奖”院校的赛事负责人可获得大赛组委会颁发的“分赛区优秀组织教师奖”。
总决赛评审工作由组委会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根据参赛团队在演讲汇报、作品演示、提问等环节的综合表现确定比赛成绩。组委会根据专家评审成绩,确定全国总决赛获奖名单并公布于大赛官网和公众号。
仅面向A组或B组的企业杯赛,按照比赛成绩排名;面向A、B组的企业杯赛,一等奖按照比赛成绩产生,二等奖、三等奖按照合理比例为A组团队预留一定的获奖名额。
1)参赛团队奖
各杯赛均设置全国一、二、三等奖,所有获奖选手均可获得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电子版获奖证书。
每个杯赛设置4万元(人民币,税前)的奖金池,企业大奖、一、二、三等奖金的总金额均为1万,每个奖项的奖金会根据获奖团队的数量进行平均分配(向下取整)。
一等奖获奖比例约为20%,评审组从各杯赛一等奖团队中挑选一支团队授予杯赛企业大奖,奖励团队1万元人民币(税前)或等值奖品,此奖励与一等奖团队的奖励不可累计。二等奖获奖比例约为30%,三等奖获奖比例约为50%。
若总决赛入围团队现场表现未达到三等奖水平,经评审组一致认定,可授予优秀奖。
全国总决赛参赛团队需在比赛开始前提交一份分享论文用于赛后开源分享。
若杯赛企业对奖项设置另有要求,会在赛题中进行说明。
上述获奖比例组委会有权根据各杯赛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单项奖
大赛设置赛场之星奖、企业单项奖等,具体奖项和奖励措施将在大赛官网公布。
3)优秀指导教师奖
一、二、三等奖团队的指导教师,可获得大赛组委会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及电子版证书。
4)组织奖
根据各学校在第九届大赛中的获奖情况,计算各学校积分,具体算法如下:
i.分赛区一等奖积分10分,二等奖积分5分,三等奖积分2分,优秀奖积分1分;
ii.总决赛一等奖积分10分(企业大奖积分20分),二等奖积分5分,三等奖积分2分,优秀奖积分1分;
iii.按照上述积分求和,计算各学校总积分;
iv.总积分前20名,获得优秀组织奖,总积分第21名-60名获得优秀组织协同奖。
获得“优秀组织奖”和“优秀组织协同奖”院校的赛事负责人可获得大赛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教师奖”及电子版证书。
获得第八届大赛全国总决赛优秀组织奖的学校可推荐一支参加分赛区决赛但未晋级的队伍直接晋级第九届全国总决赛(不占全国总决赛入围名额)。
培训计划:参赛学生可参加大赛平台提供的免费技术培训;
流片计划:部分优秀项目可获得大赛提供的免费流片资格;
投资对接计划:具备产业化潜力的优秀项目可获得投资和行业资源对接机会;
实习实战计划: 获奖的优秀选手可优先获得企业提供的实习就业机会或项目实战机会。
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